• 山行绝句鉴赏---转载自桃花源间公众号


    一首绝句才28字,鉴赏却飘飘洒洒写了那么多,但越品越有味。重要的是,从笔风认出了多年前听风论坛的风云人物:边城三郎!感谢此公众号的发起人一一@踏浪无痕,旦夕间将当年高手聚合在桃花源间,让我们又多了一道文化大餐。眼前浮现沪上一位文坛大神的断言:诗词正当少年时!
    用手机微信扫描下图二维码就可进入桃花源间公众号,点击关注,就可以长期收得到推送啦。


    诗词鉴赏丨《七绝 . 山行》
    2016-08-13 作者:石中璧桃花源间

    紫竹调纯音乐 - 传统古曲珍藏版 纯乐古筝


    点此链接,进入公众号详阅:http://mp.weixin.qq.com/s?__bi...
    山行
    作者:何妨一醉驴
    阴阴晴树绿枝丫,缓缓流泉碎晚霞。
    拄杖深山扶未稳,因风蹭过小桃花。
    赏析:在下开诗词评以来,尚未评绝句,本次评醉驴的一首七言绝句,以开先河,反正作者不在乎评之优劣,读者不在意评之高低。在下更无妨画蛇浅添足、狗尾续貂。因之前有过介绍,作者背景不复累述。

    诗也好,词也罢,甚至于联,个人以为,越是短小精悍的越难写, 能写好的就一定是经典,因为要用极少数的字来表达完整而深富内涵的内容,或者一幅图画,或者某些感情,那不是经而易举的,是要有深厚的文学功底的,所渭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是也。

    如果是速成的,一定没有营养,如果是敷衍的,一定让人笑话。再说,古诗词联,本就是一种排列组合的文字技巧,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里最精髓的学问,如果写得简单而俗不可耐。就让人一眼看透作者的学识,是狗熊还是英雄,一清二楚,是智者还是愚夫,立见分晓。

    山行,以此为题之诗作,古来佳作也较多,名篇独与唐之小杜。杜牧之“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至今脍炙人口。三岁小儿能信口吟来,七旬老耆尚抚须顿挫。关于此诗,能写出三千诗评,万千故事。能唱滚滚红尘,千古风流……在此不表。

    我们言归正传,来看醉驴之山行,诗意浅显,无需深注。在一个晴天夏日里,绿阴掩映的山径上,有缓缓流泉经过,泉水的波光流碎了倒映于水的晚霞,我拄着杖行走在这个大山里,尚未扶稳,有风忽然吹过身边,吹过了一小树桃花。

    读诗词应该多读几遍,才能领悟作者之意图,以及整诗之况味。相对读诗也需一定的文学功底,好的作品需要好的读者,好的电影需要好的观众。本诗写在好像是一个春天,实际是一个夏天的时候,为什么这么说?我们知道桃花盛开一般是指春天。但看此诗中是在深山,我们应该记得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在深山中的桃花是开得比较晚的,所以说应该是在夏天。

    而且以夏天的气候特征最为可能的,你看是在有绿树成荫,有流泉经过的山路上。正是暑季最明显的特征。相对而言,绿芽尚嫩,流泉尚冰的春日景象与此迥然不同。傍晚时分,天上有晚霞的时候。这是一个特定的时间段,清晰但需要有铺排的功力。因为时间融入了空间,每一字灵动的表达都会息息相关。每一个颜色及感情的变化都会因之契合。我们从一二句写景剥开作者的外衣,读到作者的心扉,感受作者的灵魂。也许这样才能引起共鸣。

    “阴阴晴树绿枝丫,缓缓流泉碎晚霞。”用叠词除了朗朗上口之外,通常有强调的意味。阴阴又作荫荫,形容树叶之茂密。晴树不难理解,“晴川历历汉阳树”,给了我们最直接的诠释。缓缓流泉可以看出,山路应该是不陡的,这个与杜牧的“远上寒山石径斜”截然相反。

    缓缓还表达出了作者一种悠闲的心境。“碎晚霞”应该不是指天上的晚霞是碎的,因为在深山里是很难看得到天空的。就算看得到也不会在欣赏缓缓流泉的时候,忽然就看到了天上的晚霞。最合宜的景象是指流泉之水荡漾了晚霞。

    可以知晓此处流泉相对比较宽,所以流水很缓,而此处也是树林的空隙之处,天上的霞彩是可以倒映在流水之中的。而作者用了一个碎字,就形容了水波之荡漾,虽然缓但却有力,能把成片的霞彩打碎。流、碎是动,阴阴、缓缓是静,动静结合。

    晚霞是明,树荫是暗,明暗有致。而这种明暗分布也是需要想像力才能体味的。流泉有声,绿枝有色,声色连绵。整体的形容与铺排是需要一定的文字功力才能做到的。在如此阴凉幽逸的环境,映目于绿、洗耳于泉的深山,任谁到了也该心旷神怡,流连痴醉吧?

    我们再看第三句:拄杖深山扶未稳,明显的转折,七言绝句一般的写法就是起、承、转、合。作者在此句恰当的转到了自己。如果不知晓作者的人,会以为这一定是个垂垂的老者,需要拄杖而且还扶未稳。但是我们跳脱于字面的描绘,就会领悟这实际是一种比较夸张的手法。

    正如大文豪苏轼之词:“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以苏轼之人,即使被贬,是需要竹杖芒鞋的人吗?非也,本词表达出来的感情是一种喜悦和豪迈之情,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状态。

    而本诗同样仿效东坡之豁达,但当然达不了苏之高度。拄杖深山比不了竹杖芒鞋,作者点明了方位,是深山,但个人觉得此词不妥,因为此方位是不需要点明的,点明就已失去了回味的余地,就局限了想像的空间。况且来此山行,是整个行程都需要拄杖吗?

    是只到山之深处才需要拄杖吗?我们何不留一些空间让读者去玩味呢?扶未稳也比不了轻胜马。当然这取决于个人的背景不同,苏词表达的豪迈之情力透纸背。而在此作者表达的只能是一种疲惫的状态,或者说隐含一种俏皮的手法,是为了启迪下一句所作的铺垫。

    因风蹭过小桃花。为什么扶未稳?不去理解为登山之人的疲惫,而是因为调皮的风呀,从我的身边蹭过去,挤过去,从我与桃花之间钻过去,所以使我的手杖呀都扶不稳了,作者一定得意于“蹭”字的巧妙安排,救了上句之衰,活了本句之风,全了整诗之意。用夸张带拟人的手法表达了作者欣喜满怀,憨然自乐的心态。

    确实,“蹭”字是非常技巧的,艺术的。一首诗的灵魂往往就出现在一个词语,一个字上面。带动整诗的高度,颤动整诗的灵魂,打动作者与读者的感情,从而产生共鸣。另外,结句用了一个“因”字,紧凑了上下句之间的联系,不能不提,也使整诗之合紧密无间,顺理成章。

    纵观整诗,七言绝句才二十八个字,但是作者寓情于景,化理于事,用词巧妙,结构完整,手法独特。起雅俗之韵味,有大家之风范。恰激赏之作,实可朔之才也!

    还可玩味的结句是一般人想像不到的,甚至是作者本人也没有去想的,由在下开发:想那登山之人一定还有同伴,这是一个叫小桃花的美女啊,为什么我拄杖深山还扶未稳呢?因为小桃花像风一样从我身边蹭了过去……。


    哈哈,这是另外一个美丽的故事,请知情者续写新篇,由在下独家分解……


    阅读 305
    30投诉
    [ 上次修改时间:2016年8月15日(星期一) 晚上8:45 ]上一篇下一篇« 返回
    2016/8/16 18:32:28
举报不良信息

 

 大  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