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热闹去”

    “走走走,看热闹去”,一声邀起,不管是什么事,三五个人赶着往人群中去了,这在村里十分常见,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小的时候,我也是常常和大人们一起挤在人群中看热闹的,不管是看老了人家里的丧礼,还是看有钱人家请戏班子唱戏,或者是挤破脑袋看那来村里做铝盆铝桶的手工艺人,甚至是过年时候挤在里三层外三层的人群中看着那牌桌上的钱出钱入,这些都让我觉得快乐与痴迷,不愿挪动一步。

    大概是初中时代,看过鲁迅的《示众》,便觉得看热闹的行为实在是国民劣根性的表现:麻木与无聊。我甚至为自己以前看热闹的行为感到难为情,其他的也就罢了,别人家里有人去世,竟然还去“看热闹”,看着别人的悲伤让自己快乐,有这样的道理吗?

    我从此决意不再与这群“庸俗”的人去看什么热闹了。后来我大概是渐渐成了一个不太喜欢热闹的人,人堆里,我不愿意钻,哪里人少,我便喜欢去哪里窝着,以“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目光犀利地看着与批判着这看热闹的人群,想他们是在想什么。

    有一次,村里有位老人过世,哀乐声声,却又十分热闹。母亲问我,要不要去“看热闹”,我当下就跟母亲说,别人家里都死人了,他们很悲伤了,为什么还要去看别人悲伤呢?别人看着我们在看他们的悲伤,并以之为乐,不会更加悲伤吗?为什么要这么无情地去看这所谓的热闹呢?

    母亲愣了一下,并不回答我,还是去“看热闹”去了。后来,我又和母亲就此事讨论,母亲说,也许并非像你想象的那样,倘若没有一个人去看丧礼,主人家是会觉得很失落的,他们也许会想,是不是去世的老人平时口碑不佳,去世了都没有人关心……这次轮到我无语了,细细想来,母亲的说法不无道理。

    去年暑假的一个晚上,母亲在家里陪我看电视,夜渐渐深了,不料却听到了远处传来巨响,把玻璃都震动了。母亲说,听这响声,恐怕鞭炮厂又出大事了。村里的鞭炮厂多,因为安全措施并不完善,经常会出事故,往往一声巨响便给几个家庭带来永远醒不来的噩梦。她拿起手电筒就要往鞭炮厂的方向赶,此时,已经有许多人在赶去鞭炮厂的路上了。

    我让母亲等等我,趿着一双拖鞋就往外跑了,母亲对此也觉得有些意外,因为平时,我是不会赶这趟儿的。在那奔走的路上,才知道,这种心情,并不仅仅是看热闹,更多的是一种深深的担忧,几十年生于斯长于斯的邻居会不会有事?有没有人需要帮助?那天,我们还没有到鞭炮厂就遇到往回走的人说,鞭炮厂的爆炸并没有伤着人,我们都深深地舒了一口气,那份如释重负的感觉也是十分真实的。

    后来先后经历了婶婶和伯伯的去世,同样也有许多的人来“看热闹”,也有许多人帮着我们料理丧事,那些我曾经看为“庸俗”的人,也都成了可敬可爱之人。若非村里邻居们的陪伴,我们这悲痛的一家人还不知道要怎样扛住突来的打击和痛苦。

    母亲说,村里有人过世,她几乎也都会随着送葬的队伍,把逝者送上山,当是陪伴那逝者走最后一程。母亲说这话时,我全然看不到鲁迅所说的“看客”的无知和麻木,只觉得母亲的话里有无限的悲悯。这世上热闹本来有无限种,“看热闹”的情景也多有不同,不过有的时候让这个世界变得冷漠与无情的,并非那一句“看热闹去”,而恰恰是那不屑为伍的“清高”与那似乎看透一切的“清醒”。

    15.1.21
    2015/1/21 21:08:53
举报不良信息

 

 大  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