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父母催婚原因及应对浅析
转载请注明出处:648883524qq.com催婚热潮滚滚,本文从父母的催婚表现与儿女的应对进行讨论。父母对儿女婚姻的态度表现有如下几种:一、攀比型,不仅经常催还要大包大揽。这类父母本身内心很焦虑,同时社交面广,人际关系丰富。常常会受到外界人际交往中的影响而更加焦虑。常见于和亲朋好友、邻里间拉家长:你看谁谁又结婚了,谁谁的娃都满地跑了,谁谁嫁(娶)了有脸有钱有权的谁谁。极端的情况是儿女和谁结婚、什么时候生娃,生男生女已经被父母安排好了。这类父母不愿甘于人后,喜在人前,结婚要比你家早,对象要比你家高富帅,孙子要比你家更像孙子。同时这类父母更希望孩子留在自己身边,以满足控制孩子与面子的需要。二、理所当然或者盲从型,催婚频率会比攀比型的稍低,这类父母本身内心很焦虑但是社交面比攀比型的稍窄,同时内心的焦虑会因外界刺激较小而维持在较为稳定的水平。给人这样一种感觉:到了某个年龄就理所当然的应该做某件事情,到了某个年龄就该结婚生孩子,到时间了不做就是不对,感觉很难受,可能也说不清为什么不对,常爱说:“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怎么怎么…”“或者是你也老大不小了,怎么还不结婚?”三、少催型,暂且称为黏在一起的快乐,这类父母焦虑水平较低,因为在外界的社交水平较低,故而与孩子的融合水平或需要较高,比较常见的情况就是:儿是娘的心头肉,怎么疼都不够。可能偶尔也会说几句:你也到了结婚的年龄了,抓紧吧。其实心里并不想孩子因为结婚离开自己。可能真到了孩子结婚的时候会哭的稀里哗啦或者干脆希望(不是强制)孩子就在身边结婚。四、不催型,这种父母焦虑水平较低,对外界融合需要也较低,能够在独处和社交场景中更加自如的切换。他们更多的会以欣赏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孩子,他们相信孩子一直在追求着幸福与快乐,并拥有这样的能力。当孩子不需要帮助他们会默默关注,当孩子需要帮助时他们会走上前来。他们更多的不以自己的需要去丈量孩子的需要,而如实的去感受孩子的感受。儿女对父母的催婚有以下几种反应:一、不含敌意的坚决。父母焦虑但是他她不焦虑,他她能充分的理解父母的焦虑,在语言上安慰父母,可能会尝试去缓解父母的焦虑,在行为上仍然坚持自己的主张。简而言之,你催我真的听但按自己的做。这类人的内心焦虑较少,可能人际交往能力较高,但是与人融合的需要一般或较低。所以不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促使他们做出任何行动的动力来自内心,内部动机强,外界的意见只是意见,外部动机弱。二、坚持但焦虑。父母焦虑,他她会感受到父母的焦虑,也会因为父母的焦虑而焦虑,甚至会怪父母怎么不理解自己,但是仍然会坚持自己的主张,但是坚持的很累,因为好像在走一条没人理解的路。很像倔强的小孩子:总要自己去尝试,但在遇到困难或者面临失败时,又会生出“爸爸/妈妈,你怎么不帮我?”的想法。这类人其实还没有在精神上完成和父母的分离,心理上没有完全断乳,而内心想要独立出去的动力又十分强大。这个状态下,家既是安全而温暖的港湾,又是拴住雄鹰的绳子。是保护也是束缚。三、父母传递过来的焦虑浓度太高,孩子受不了,屈服了,但是是心不甘情不愿的结婚了,自我较弱,可能和一个自己喜欢或者不喜欢的人结婚,过的幸福与否,全靠运气。很可能多年以后会后悔:当年如果怎么怎么样,坚持了自己的意见,今天就不会怎么怎么样了。四、父母催,孩子乖,完全按照父母的意愿,几乎没有自我的按照父母的要求按时按点结婚生子,仿佛不是他她在过,是父母替他再过,他她偶尔会想一下我为什会是这样,但很快遗忘。这种人几乎没有自我,可能幸福,但是活在别人评价中的幸福里,也有可能可能痛苦,痛苦的不知道为什么,因为懒得去想(婚前父母做主,婚后父母不再做主的时候配偶做主),没有觉察,没有自知的痛苦。有朋友曾经问我:能够不含敌意的坚决面对父母的那种人(见儿女对父母催婚的反应一),是不是情商很高,和这种人会相处很舒服?我当时给了肯定的回答。其实这种人不一定情商很高,也不一定会让人很舒服,(有可能会有某一部分的人看起来情商会很高,他她可以更好的感知他人的情绪变化并去利用掌控这种变化,比如讨好型的人)至少这种人会让人感受到“真实”,会让你感到他她在日常生活中戴的“面具”更少,拒绝时温和而坚定,不带愤怒的拒绝,赞同时真诚而平等,不含讨好的赞同。以上所有内容均根据下图模型衍生:本文参考了依恋类型理论内容,并感谢宋老师的启发,欢迎交流拍砖。我本人的焦虑水平正处在较低的水平,正在通过坚持冥想等方式降低自己的焦虑水平,耐受孤独(独处)的水平一直在上升,并且在与人的交往中越来越真实——不熟的时候很安静,混熟以后很二货。希望接近于“不含敌意的坚决”状态或者有志于成长自己,力图达到人格整合的朋友记得联系我。备注:焦虑水平决定了父母催婚的频率,社交水平决定了父母从外界接收到的关于催婚刺激信息的内容多少焦虑水平是主要原因,社交水平是次要原因。自身焦虑水平高的人被刺激后更焦虑,容易将行为指向子女——催婚,自身焦虑水平低的人面对同样的刺激后焦虑水平上升幅度不大或者不上升,自然较少将行为指向子女——少催或者不催。 耳朵记于 2016年4月19日夜2016/4/19 21:23:49
举报不良信息
散会轮回千年一场寐塡のвμ菰單吗九甜茶◇zυì捨⒏鍀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