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孝正到林静,我们逝去的何止是青春

    看到赵薇的《致青春》的宣传才决定看原著的。

    在手机上读完《致青春》,已是夜深人静,放下手机那一刻,不知是因熬夜而两眼酸涩,还是感同身受心中波澜。

    在学校晚会上,郑微“不识趣”地跑上台又蹦又跳,唱着那首《红日》,全场high爆的气氛下,郑微却失落地看着走出礼堂的陈孝正的背影。一句“我愿能,一生永远陪伴你”,多少哀愁。一个女孩,即便她是天不怕地不怕的玉面小飞龙,能够这样,是需要多么大的勇气,承受多么大的伤痛。这首被我听了不知多少次的歌曲在这又在心里掀起了阵阵涟漪。

    我觉得每个少女心中都有一个林静那样的人,在那个不懂爱的年纪,固执地迷恋一个阳光大男孩。但人都会长大,直到有一天突然明白,那个打篮球唱情歌的大男孩不过是年少时一个美轮美奂地梦境,那样虚幻那样不真实。 直到遇到了陈孝正,郑微才明白什么是爱,什么是“把最好的爱给你”。

    水房里,陈孝正最后才向郑微坦白出国的事。现实里的影像我们只看到郑微的伤心、咆哮,这会加深我们对郑微的同情,对陈孝正的憎恶。其实,陈孝正的伤心又怎么会比郑微少,只是有些人看不到。郑微说陈孝正是铁树开花,该哭的应该是自己,也许陈孝正真的不该哭,可他哭的确确实实痛彻心扉。

    陈孝正在郑微和出国之间选择了出国,选择其实并没有什么绝对的对错。但我相信即使陈孝正不出国,他和郑微在一起,有一天也会成功,只是换个时间地点。但因为他是陈孝正,所以他不能让自己喜欢的人陪他一起走过贫贱。当陈孝正回来的时候,我觉得这段感情里他才是彻头彻尾的失败者,他比郑微更需要彼此。

    陈孝正与郑微骑着自行车并肩前行,陈孝正告诉郑微要带她去海洋馆,郑微说没带学生证要二十,不去了。陈孝正拍拍她的头,说二百也带她去。这个场景轻而易举地一下子就闯入了记忆深处。

    有没有那么一个女孩,也曾这样同你一起骑着自行车在路上有说有笑,你还答应了她一些什么。有没有那么一个女孩,也曾为了你,本来大手大脚却开始精打细算。有没有那么一个女孩,也曾这样甘愿与你一同忍受贫贱,而你却不愿意让她吃一点点苦。

    其实每个男人都是陈孝正,也都是林静,我们都有青涩的时候,感谢在我们最穷困潦倒的时候,陪在我们身边的那个女孩,因为那正是她最风华正茂的年纪,她同我们共同成长,忍受着我们的不成熟,是她让我们蜕变。

    然而等到我们真的成熟,变成林静那样的魅力男人,那个女孩却再也回不来了。我们终究逝去的,远不止是青春,那个陪我们从陈孝正变成林静的女孩也正是曾受到我们伤害的女孩,若不是她的离开,我们又何来成长,何来成熟,这个世界就是这样残酷。

    陈孝正的爱不比任何人少,只是表达方式的不同,他不比许开阳有钱,也不比林静优秀。当许开阳送给郑微一块名贵手表时,他把自己亲手刻得小飞龙悄悄藏起,这是每个男人都有的该死的自尊,若不是郑微发现,他会永远藏着,永不提起。人总是要物质生活的,没有面包,怎能跳舞。只有一颗爱你的心到底够不够,对方不能挖开你的心,怎能看到。所以,请原谅青涩的陈孝正。

    我在想,如果林静没有离开郑微,如果陈孝正没有离开郑微,可能郑微永远是那个长不大的小飞龙,永远快乐永远欢笑,可这段经历对于郑微的人生一定不是坏事,因为他们,郑微独立了,成熟了。

    忘不了郑微在婺源的老槐树下的呐喊“万恶的美利坚,还给我的男人们!”她很潇洒,洒脱,大哭过后她又变成了那个无法无天的玉面小飞龙。在小说的最后,郑微收敛了自己的脾气,学着妥协学着四平八稳,学着职场的种种,变成了小辈口中的郑姐,这也是成长的过程吧。从嚣张到温和,从张扬到收敛,从理想到现实。成长的代价则是逝去的青春。

    还有,林静的成熟魅力也不是生而有之的,他花了七年时间才敢面对小飞龙,他的成熟同样是付出了代价的。

    原著里郑微选择了林静,电影的结尾却是开放的。

    赵薇在电影里重新处理了施洁这个人物。很多人质疑施洁这个人物出现的必要性。但在我的理解里,这个角色太重要了,重要的提高了整部电影的深刻度。

    阮莞为爱情而死,郑薇嘴上骂她傻,其实转身却去找了林静,因为她看到了阮莞因爱而死的傻,也看到了她因爱而死的伟大。所以她想到了她的避风港——林静,她重复着求求你,我们结婚吧。如果电影至此结束,其实也没什么问题:一个女人终于懂得了珍惜,终于勇敢地面对自己的内心。

    但是,此时施洁的故事出现了。

    施洁为了林静几乎疯狂,施洁和林静,就是活脱脱第二个郑微和陈孝正。施洁是一面镜子,郑微看到了自己。她想到了自己和陈孝正的结局,她不忍心让施洁变成第二个自己。于是她选择了放弃。

    致我们已经逝去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

    2013/6/4 18:45:58
举报不良信息